
本期的「特稿」是陈耀庭先生为《〈弘道〉文选》撰写的序言。《弘道》自1997年创刊,至今已出版80期,积累了很多优秀文章,但由于香港与内地的交流渠道不够通畅,以致内地的很多人无缘阅读《弘道》,令所载文章被「束之高阁」。有鉴于此,我们从1-80期《弘道》刊载的千余篇文章中,精选出了180余篇近200万字,内容涉及道家道教的发展历史、人物活动、宗派分衍、经籍文书、哲学思想、神仙观念、养生修炼、斋醮仪式,以及道家与中国文化、道教在海外传播、道学文化的未来等各个方面,并将其编为《历史处境中的道教》、《道教的神圣观念与行为方式》、《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》三辑在内地出版,以图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道教文化的精华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,有裨当代中国的「文化自信」建设。陈耀庭先生的序言,回顾了香港青松观对于道教文化事业的贡献,总结了《弘道》期刊的一些特点,表达了他对香港道教学院和《弘道》期刊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。在此,谨向陈耀庭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!
本期有两篇文章,即易宏博士的〈道教天文学略谈〉与安希孟先生的〈生还是死——乡野村名里的坟墓陵冢〉,实是第80期《弘道》所载两位大作的续篇。虽然其文或有尚待完善之处,但他们讨论的「道教天文学」以及「乡野村名里的坟墓陵冢」,却属以往学界甚少关注的领域。「道教典籍」栏目中白照杰〈管窥「墨-道」关系之偶见——佚籍《墨子枕中五行记》析论〉与陈锦平〈《性命圭旨》「黑铅有质」集说与献疑〉,则属对文献及其「文意」进行深入辨析的作品,前者对古书经常提到的佚籍《墨子枕中五行记》进行了讨论,通过辨析其各种佚文而发现了隐藏在文字之下的「人群」,后者则结合唐宋以来的内丹文献,对明清时期流行的《性命圭旨》中「黑铅有质」一语进行了解读,认为「有质」当为「无质」之讹。「道教历史」栏目中贺晏然〈宦官与明代南京的宫观建设〉与黄新华〈苏州方志中的城隍庙——以同治《苏州府志》为中心〉,关注的是明清时期道教宫观庙宇的兴建情况,只不过其所涉人群有所谓「精英」与「民众」之别。
「学术动态」栏目刊载的是吕鹏志等人的〈西南交通大学「道教仪式」课程概观〉。2020年2-6月,吕鹏志教授等曾组织「道教仪式」在线课程,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、学者和道长参加,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此举非但对于人们了解「道教仪式」有着帮助,而且对于弘扬道教文化也是好事。我们将这篇包括「课程导论」和「课程纲目」等内容的文稿刊发于此,目的是希望更多有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。